English

怀乡游子意

2000-12-07 来源:光明日报 常福江 我有话说

金秋十月,山前山后红叶,溪南溪北黄花,正是收获季节。应云南长治籍老战士之邀,受市委,市政府委托前往昆明参加了他们举行的“纪念上党战役胜利暨长治解放五十五周年”活动。

五十五年前的那个秋天,蒋介石为了与共产党争夺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,妄图发动全面内战,一时旌旗连野暗,兵甲照江寒。为粉碎蒋介石的阴谋,毛泽东举大义入虎穴,亲赴重庆与蒋谈判。谈判期间,阎锡山悍然进攻我上党革命根据地。古往今来,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,战争是流血的政治。发生在谈判期间的“上党战役”,谁胜谁负成了国共两党谈判桌上的筹码。为了打好这一仗,刘伯承、邓小平从延安抵长治,亲自指挥,陈赓率部一举歼灭了阎锡山13个师的3.5万余人,俘获了阎锡山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以下3.1万余人,迫使蒋介石在谈判桌上签了字。上党战役胜利后,参加上党战役的长治籍优秀儿女们随陈赓将军转战南北,最后他们参加解放云南的战斗。云南解放后,这数万太行山的优秀儿女们便把根扎在了云南,为保卫祖国的边陲,为云南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这次活动恰好在农历的九月初九,中国传统的“重阳节”,唐诗人王维在《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》诗中写到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。这次活动充满了乡情,充满了亲情,充满了身在异乡的老同志对家乡的殷切思念和期望,也充满了家乡人民对这些在异乡的游子们的关怀和慰问。参加活动的八十多位长治籍老战士代表,有十多位是身经百战,曾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,有几十位是脱掉戎装后,转业在云南各地的党政领导。几十年来,虽身在异乡为异客,然“思归若汾水,无日不悠悠”,时时在关注着家乡,时时在遥望着家乡。当我介绍了长治解放后,建国以来,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及近年来的工作情况时,老同志“喜极不得语,泪尽方一哂”。他们为家乡的建设操心,为家乡的发展欣慰。一位壶关籍的老同志说:“我们壶关最缺的是水,前几年回去看了看,家乡用上了自来水,感到真了不起。乡亲们的吃、穿、住、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我们投身革命为的是什么,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家乡变了,乡亲们的生活好了,我们的心也安了”,潞城籍一位老同志说:“当年我在部队搞后勤,那时候人民群众为了子弟兵,把自己的口粮拿出来支援了部队,为部队纺线织布,缝军衣,做军鞋,上前线,抬担架,没有人民群众,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,就没有解放战争的胜利,正如一位元帅说的,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,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。’我们不能忘记过去,忘记人民,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”。接着长治县籍的一位老同志说:“我们当年投身革命,为的是实现一种理想与追求,为的是解放劳苦大众,建立民主平等的新中国。那时候连命都豁出去了,只知道奉献,不懂得什么叫捞好处。共产党当时一无所有,有的只是劳苦大众,共产党是为了大多数人去奋斗,所以胜利了。”

家乡的巨大变化,深深打动了在座的老战士们的心,尤其是对市委、市政府“弘扬艰苦奋斗的上党精神,推动长治的各项工作”的提法特别赞赏,并为其总结为“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;实事求是的创业精神;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;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”。并鼓励我们多出去看看,学习外地的经验,拓宽思路。战争时期有“上党战役”的光荣业绩,使长治天下皆知,建设时期也应创造出更光辉的事业,不要使长治被国人所忘。

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。昆明之行使我在这些革命前辈身上,更深深地理解了范仲淹的这两句名言。我衷心地希望这些老同志健康长寿,在有生之年“常回家看看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